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往往被形容为“吃青春饭”,因为大多数体育项目对年龄都设有明显的上限。近年来,越来越多达到退役年龄的运动员,仍能保持相当的水平,甚至呈现出一定的统治力。举例来说,NBA的詹姆斯在40岁时,依然交出场均24.4分、7.8个篮板和8.2次助攻的惊人数据,这样的产出往往是大多数球员在巅峰期都难以同日而语的。再看网球界的德约科维奇,36岁时仍包揽四大满贯中的3个冠军;如今38岁,他前三个大满贯都晋级四强,状态稳健得让人侧目。
你也许会以为他们的“不老秘籍”完全来自身体层面的强健,但真相远比这复杂。美国霍普学院的运动学副教授Fiddy Davis Jaihind Jothikaran指出,他们之所以还能维持竞争力,脑部的作用同样不可或缺。体育与文化素养的结合,似乎在他们身上确实得到了最直观的验证。
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关键结构叫前额叶皮层,负责计划、专注和决策等高阶认知功能。与之相对的是杏仁核,一旦后者过度活跃,就容易“劫持”表现,带来恐慌、动作僵硬甚至冲动决策。专家们指出,顶尖运动员通过长期训练,往往能更好地维持前额叶皮层的功能,在比赛的关键时刻保持冷静,进而发挥出最稳定、最高效的水平。
展开剩余62%此外,人体内还有一种化学物质发挥着关键作用,它就是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简称BDNF。BDNF被誉为“脑部营养素”,它能提升神经可塑性,也就是大脑通过经验和重复不断重塑神经连接的能力。这种持续的重塑帮助运动员巩固和强化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从而更好地控制情绪、管理注意力,并精确完成动作。
举个常被提及的例子,德约科维奇在比赛中经常采用深呼吸的策略。这种深呼吸表面上是为了解压放松,实则在不知不觉中通过调整呼吸节律来抑制大脑里的压力信号。再结合较高的BDNF水平,这样的调节就更容易让他在情绪上快速回稳、重新对准动作反应节拍,从而比对手更快回到最佳状态。
当然,运动员也难免受自然规律的影响,速度、反应和爆发力在职业生涯后段往往会有所下降。但他们在预判、决策和战术层面的积累却会随着经验不断增厚,面对陌生的赛场和新的局面时也能更快适应。也就是说,心理素质的持续提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生理退步带来的不足。
而且,这不仅限于职业运动员,普通人同样可以通过专门的练习来提升心理韧性,从而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专家认为,有氧运动与协调性训练的结合,是提升这类能力的有效路径。比如舞蹈训练、复杂的身体协同训练,甚至可以一边快走一边解答各类难题等活动。充足的睡眠、持续学习新技能、正念冥想,以及不断演练的抗压能力,都是提升这方面能力的可靠方法。
如果你的工作和生活需要这样的心理素质,不妨尝试这些训练方法,说不定也能像这些运动员一样,达到更高的水平。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网站大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