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拜访了抗战老兵何绍从先生。何老1923年7月出生,现已是102岁的寿星,为云南腾冲在世的2位抗战老兵之一,家住腾冲城郊的田心村。
我们在腾冲市黄埔同学会副秘书长胡家兴先生的带领下,驱车到了田心寨子里的一处公共场所,恰巧何绍从老兵正在此处的一棵大树下,与其他几位老人围在石桌子旁打扑克,当新华社记者表明来意时,何老立即放下牌站起身打招呼,还风趣地用四川方言说道:“这种拍出来么要不得,又不是干正事。”逗得旁边人开心地笑。何老与人打扑克的活动成了记者拍的第一个镜头。
何老热情地邀请我们到家里坐。何老家四代同堂,满屋热闹和谐,皱纹沧桑的脸上藏不住他满满的幸福感。
展开剩余66%何老介绍,他原籍为四川省屏山县,于1942年4月被“抓壮丁”当了兵,他没上过学,连名字都不会写,也不懂当兵的价值。最初总想着当逃兵,但部队长官给他们上课,教写字,做动员,讲纪律,同时进行了严格的军事训练,使他改变了不想当兵的想法,成为了一名远征军战士,决心跟着部队打鬼子。
何老是一名运输兵,负责武器弹药等军事物资的运输保障。运输兵的工作,很多人以为只是挎着钢枪坐在汽车上武装押运就行,威风凛凛,而实际上更多的是肩挑背扛,人抬马驮,枯燥艰辛。
1944年5月11日腾冲反攻战开始,首战为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怒江天险,波涛汹涌,辎重运输之难不言而喻。高黎贡山更是山道崎岖狭窄,陡峭险峻,战场海拔高达3200多米,雨雾弥漫,空气稀薄,空手都难于前行,且有日军居险把守。因为山道险阻,他们不得不将辎重尽量拆解分散运输,人扛马驮,像蚂蚁搬家一样艰难前行。为了保证前方部队顺利攻坚克敌,物资运输既要保证数量,又要争取速度。运输兵既要与天斗、与地斗,还要与鬼子斗,其艰难程度无法想象。何老说,在高黎贡山累死、坠崖死的骡马数以千计,大量的运输兵冻死、累死、摔死!正是无数运输兵用血汗、用生命保障军需,前方部队才有了破阵杀敌的有力武器。
也许是作为一名运输兵,深知粮草对兵马的重要,深感汗马之劳的艰辛,何老在讲到缴获日军战利品时笑逐颜开,特别兴奋地说:“日本人的军刀钢火好,日本人的压缩饼干、罐头我都吃过……”
何老不仅做过运输兵,也曾被临时补充担任过炮兵和步兵,在不同岗位上全程参与了攻打高黎贡山、来凤山、腾冲县城等腾冲反攻战。腾冲光复后的第3天,又随部队被调往龙陵,支援友军攻打松山,见证了战场的惨烈悲壮,见证了数以千计的战友壮烈牺牲,战场记忆刻骨铭心。讲到这时,何老嗓子哽塞了,眼睛湿润了,深情地说:“我能活下来,还活到了百岁,过上了好日子,见到了国泰民安,我是最幸运的,那些牺牲了的弟兄,才是真正的英雄,人们不要忘了他们!”
滇西抗战胜利后,何老参与修筑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继续为抗战出力。全国抗战胜利后,何老离开部队,在腾冲安家落户,靠挑担运输为生,并在生产队当了多年的组长,带领村民搞生产。
2015年,何老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这是党和国家对民族英雄的尊重和褒扬。他无比自豪,倍加珍惜,其他物品都让家人保管,这枚勋章何老要自己珍藏。离别前,大家纷纷请求与何老合影,都想沾沾他的荣光。(张维平)
发布于:云南省配资网站大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