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山医院东院手外伤一科完成了全院首例淋巴静脉吻合术
大众网记者 刘慧慧 通讯员 潘峰 张国杰 烟台报道
部分肿瘤患者在接受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管循环遭到破坏,淋巴液回流受阻,进而出现四肢肿胀、疼痛,甚至皮肤纤维化、肢体畸形。日前,烟台山医院东院手外伤一科为一名女性患者完成了全院首例淋巴静脉吻合术,并取得了理想效果,这标志着医院的肿瘤术后继发性淋巴水肿治疗进入了显微外科精准治疗新阶段。
2022年,该患者接受了乳腺癌根治术及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此后出现了右上肢淋巴水肿。她曾尝试过压力带治疗,但难以坚持,水肿逐渐加重,右上臂周径较左侧增粗近8厘米,右上臂有着沉重粘滞的感觉,夏天还会出现皮肤瘙痒、脱屑等情况。
两周前,该患者遭遇右前臂骨折。东院手外伤一科负责人付胜强在为她检查时发现,其淋巴水肿程度已接近Ⅲ期,需要接受治疗。
科室经过术前病例讨论,提出了“骨折治疗+淋巴静脉吻合术”同期进行的手术方案。付胜强表示:“因长期淋巴水肿,患者的皮下淋巴管已经部分失效,而残余的功能淋巴管较为纤细、菲薄,这无疑增加了手术难度,但这是改善其生活质量的最佳时机。”
当天的手术从下午5点开始。该患者的皮下淋巴管直径仅有0.1-0.3毫米,肉眼几乎难以辨识。团队借助ICG造影技术,定位淋巴管走行,在显微镜下逐层分离组织,找到11组可供吻合的淋巴管与伴行静脉。为确保吻合效果,团队根据血管口径,采用“端端吻合”与“套入缝合”两种技术,用直径约0.02毫米的显微缝线进行缝合。期间,付胜强、马振杰、李晓组成的医疗小组两两组合,轮番上阵、无缝接力,共完成7处切口的操作,11组淋巴管与静脉得以成功吻合,而此时已是次日凌晨1点,整台手术用时8个多小时。
术后一周检查显示,该患者右上肢上臂周径较术前缩小1-2.5厘米,肢体肿胀程度明显减轻,消失已久的上肢皮肤正常纹理逐渐显现,手术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付胜强介绍,传统的除手术之外的综合治疗需要患者长期坚持,许多患者因难以耐受而中断,导致病情反复。作为一种出现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手术方式,淋巴静脉吻合术的治疗效果不尽人意,其原因在于手术适应征把握不准确、缺乏精确的影像检查技术支持、显微技术不够成熟。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1997年,Koshima教授提出超级显微外科技术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临床,配合荧光显像技术的使用,淋巴静脉吻合术开始迸发出新的生机,临床治疗效果获得质的提升。付胜强进一步解释说:“超级显微外科技术是传统显微外科技术的更高级形式,通过借助手术显微镜的超级放大功能与超显微器械,吻合口径可低至0.3毫米的超细血管、淋巴管。”
近来年,东院手外伤一科医疗团队不断学习、持续进步,形成了“以除手术之外的综合治疗为基础,超级显微外科手术为特色”的治疗新模式,术前通过双侧上肢周径测量、ICG造影评估,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近期,依托东院手外一科成立的淋巴水肿(手足)门诊,可为乳腺肿瘤、妇科肿瘤、腹部肿瘤等术后继发性淋巴水肿的患者提供从全面评估、保守治疗到手术干预的“一站式”服务。
配资网站大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